爆發力 親和力 向心力——李曼老師和皮山學生關于語言的精神交流
初識李曼老師,是在指揮部的大院子里。李老師身材高挑,聲音甜美,加上一身的書卷氣,在南疆皮山的樹蔭下,顯得格外閃亮。
根據指揮部的統籌安排,我們四十多名援疆教師奔赴各自受援學校,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援疆旅程。李老師最初的受援學校是皮山縣固瑪鎮第二寄宿制學校,李老師在這里擔任七年級三個班的英語課。在新學期,安徽援疆指揮部與皮山縣政府、皮山縣教育局聯手整合地方資源,三校合一,成立安徽實驗學校,旨在打造南疆教育新高地。李老師置身其中,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好像火炬被點燃,每天都在改變和創造。
上英語課,不是難事。與學生用國語交流,激發學習熱情,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卻是每一個援疆教師都要經歷的一段考驗。李老師在這個碰撞和交鋒中,似乎也沒有遇到強勁的對手。從她每天看似輕松的表情來看,李老師可以說沒費一兵一卒,“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把學生歸到自己的“麾下”。
李老師何以能把學生牢牢地守在自己的眼前的呢?除了“有限度的寬容”之外,還有她的“殺手锏”。這可是一個秘密。
還是讓我們一起走進李老師課堂,一同感受南疆皮山的美。四月的皮山,花枝繁茂,流水淙淙。窗外晴空麗日,室內書聲瑯瑯。
原來,安徽援疆指揮部為深化課程改革,進一步落實新課程理念,激發學習熱情,與皮山縣教育局聯合繼續開展“送教送培”活動,推動鄉村英語教學能力全面提升,在教育局主任于家軍和安徽實驗學校教研室副主任張琳老師的督促下,各學科老師厲兵秣馬,躍躍欲試,爭相展現自己的教學心得。今天,李曼老師帶著飽滿的熱情,帶著無限的熱愛,主動敞開自己的課堂,與同學們來一次 keep rules的精彩對話。
春夏秋冬,是四季輪回;生老病死,是生命的法則;陰晴圓缺,是月亮運行存現的規則;苦辣酸甜,又是人生獨特的體驗……規則,法則,規律,紀律,存在于一切自然和社會現象之中。
英語作為一個交流工具,要強調知識點和能力點,也要注重口語化和韻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興趣是本節課的著力點所在。你想知道課堂上的孩子都有哪些需求嗎?在日常的交流中,李老師經常提出這樣迫切性的問題。也許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我們都要去尋找答案。而李老師做得真切,具體,實在。
因為她知道:每一粒種子都有生長的愿望,每一個學生都有被肯定的愿望。李老師善于觀察,富于啟發。每次提問都會注意到那個表達欲望最為迫切的學生。李老師總是用溫和的語氣鼓勵他們,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詞語選用正確的快樂。代詞,動詞,主語,謂語;主語,代詞,謂語,動詞。單數哪里加s,(名詞)復數也會有s。李老師不厭其煩,反反復復。大概這就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吧,因為李老師深切地知道,人類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四個字里面,“等待”和“希望”。李老師極富親和力的笑容,拉近了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語言交流便如溪澗里的溪水,清澈脆響。
課堂上的李老師熱情飽滿,活力四射,一雙閃動的眼眸始終緊緊抓住每一個學生,把學生帶入到課堂教學的互動環節。哪怕是一場轉盤游戲,也讓人熱血沸騰,孩子們集中精力,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課堂上的李老師始終如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不停地推出新的學習任務,帶著學生一起“飛”。這是生命的激情,也是對南疆學生深厚的愛!爆發力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現,而語言的魅力自然得到了詮釋。感受美,才能感受自然,感受人文。
在皮山縣安徽實驗學校,李老師用流暢的口語和獨特的設計,已經展現出英語教學的創新能力;而在桑株中學,主動承擔的“安徽名師送教送培”教學任務,更是精彩不斷,掌聲迭起。課后,桑株學生帶著無限的眷戀與崇敬,與李老師及送教專家揮手告別。那個依依不舍和發自內心的的謝意在稚嫩的臉龐上表露無余。
在日常的教學中,每兩個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似乎是蓄謀已久的故事,水到渠成,又從容不迫。李老師的備課環節可謂匠心獨運,富有個性。語速快,表達清楚流暢,是李老師的又一個鮮明的特點。跟讀,提問,分組對話,都能夠做到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快速而又清晰,催逼著學生張開嘴巴,根本沒有時間去開小差。思維一旦被激活,肯定會有新奇的收獲。
類似的課堂并不稀少,但真正了解每一個學生,走進學生心里的并不會太多。李老師每天除了講課,每個學生還有分層指導,布置具體的習題。這是“因材施教”、梯度教學的有益嘗試。李老師的作業設計,緊密結合課標要求,從識記到理解,從書寫到表達,全方位、多層次引領學生掌握語言交流和表達的要領。單詞的書寫是基礎,句子表達是提高。交錯訓練,全面提升。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身教勝于言教!李老師身體力行,一絲不茍,每節課的板書做到重點突出,緊扣知識點和能力點。課后練習主要針對問題點及難點,這樣具體而明確的設計真是用心良苦!要想學得多,就不要一下學很多,李老師深諳個中三昧。
除了搞好自己的教學,李老師還承擔著幫扶工作。進疆伊始,李老師就和維族老師建立了良好的互幫互學、合作共進的友好關系。相互聽課,不斷探求,從課題開始研討,步步推進,掌握教材的縱向結構,把握層次要訣。只有明確方向,才知道努力的目標。單元主題的變化,不只是詞匯量和句式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意識和理念的擴充與增強。不要停歇,不斷向前,這是李老師對維族老師的諄諄告誡。人,只有不斷進取,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教材是靜態的,而教學卻要與時俱進,不斷超越自我。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思維層面,搞好基礎設計,做到有的放矢,駕輕就熟。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李老師深切地知道時光的寶貴,留在皮山奉獻的日子迅即飛逝。珍惜當下,珍惜每一次的相會和交流,這是李老師及眾多援疆教師最為真切的心聲。李老師精心呵護著每一個皮山的學生,就像呵護皮山的每一棵花草,適時澆水,及時防護。在每一個日出和日落,希望看到學生因為學習、因為努力而羞紅的臉龐! 孩子們在李老師的熏陶下,多數能夠明了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道理,能夠做到奮發進取、砥礪前行的青春搏擊!
李老師一如既往,目不窺園。李老師的教學沒有什么“秘密”。
在皮山的日子里,李老師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的親友和昔日的同事。雖然遠隔萬水千山,李老師遙望一輪邊疆的明月,寄托著自己無限的思念。很多時候,念及于此,總是淚眼婆娑,徹夜難眠。
愉快的時光總是很短暫,南疆的學生沐浴著窗外溫暖的陽光,臉上洋溢著青春的風采。學語言,學智慧,柔和的旋律仿佛還在教室里回蕩;辦實事,開新局,卓越的夢想總會在春光熠熠中放飛!